本章只是简单的交代了一下文中的主角‘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说的其实很简单,按照我的叙事习惯来说,如果主角发生变化,一定是会埋下显而易见的伏笔或者暗示的情节。
但本系列,我的伏笔就很简单粗暴的以“老师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及时的出现”来铺垫,谁家专业老师大半夜还会接电话答疑?
铺垫手法甚至有些拙劣了。
不过作为脑洞的产物,简单即可。
这章也是为了前后主角在心理咨询时候发证转变而写的过渡而已。
大家看个乐呵就好了。
最近并没有特殊的需要进行记录的对象。
因为来找我进行心理疏导的无外乎就是两种方向。
第一种是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下,将性需要与交际需要弄混而误将性当成爱的类型。
这种类型往往会在外部压力消失后随之破灭,进而导致心理创伤,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开放性性关系下不知如何自处,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的类型。
但毫无疑问都是与性心理学相关的。
长期受到相关问题咨询的我甚至都对我自己的关于性的基本看法产生了一些怀疑。
例如之前找我倾诉的那个与儿子乱伦的少妇,我在聆听的那几日里竟然慢慢觉得她的选择似乎是正确的。
如果非要说,那只能是老天开了个玩笑,让相爱的两个人有了不能相爱的身份。
而且硬要说,性关系说到底也是满足人类最底层的生理需求而已。
如同吃饭喝水睡觉一般正常。
我甚至都开始错乱到认为性关系的开放实际才是解决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根源。
我知道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我觉得是时候该找我的导师谈谈了。
我:老师,希望没能打扰您休息,我这边觉得可能我自己需要心理疏导。
师:哦?我这心理素质强悍的宝贝学生需要心理疏导?天哪,社会变天了啊。
我:老师,您别取笑我了,我真的需要专业的职业心理疏导。
师:行吧行吧,你说说吧,又是让哪些咨询的患者搞得你破防了?
我:您还记得我上次跟您说的那对母子的问题吗?
我近期脑子很乱,竟然开始萌生出她们是无罪的,她们只是爱上了对的人,却有着不对的身份而已。
师:……也就是说,她们的故事让你对人伦道德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怀疑对吧?
我:是的。
我甚至开始觉得性关系不应该藏着掖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应该摒弃身份观念,大胆的和自己喜欢的,爱的对象尽情的享受美好的时光。
师:……你这种观念,在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曾经出现过。
也就是所谓的性解放浪潮。
那时候的人们将性看作是宣扬自身个性的手段和方法。
也是从这一时候开始,性的花样呈现出井喷式的爆发。
例如你遇到的禁忌式恋情,SM,和所谓的开放式家庭性关系等逐步开始出现。
这无疑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的挑战。
我:但是,您所谓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在现在社会已经很常见了不是吗?那我们能说这种性心理是错误的吗?
师:我没说是错误的。但你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对性观念十分压抑的社会,这种行为无疑会导致社会性死亡,甚至于到死都会被人戳脊梁骨。
我:但我不觉得是错误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力。
师:其实这个课题我研究过。
最终得到了一些结论。
唉,我就将我的研究结论发给你,你自己看看吧。
其实我的想法也和你一样,但是我可能没什么机会去实践操作了,也许你可以吧。
导师挂断了电话,给我传来了一份文件。
文件的标题就相当的大逆不道。
《开放式性关系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积极影响》这个文件从标题开始就透露着反抗传统社会道德的意味在里边,但似乎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赶紧打开看了一下。
里边的论点很多,例如妓女合法化可以极大减少社会强奸案,奸杀案等的发生。
还有倡导生育费用(包括保胎,堕胎等)的社会保险化等。
然后我继续翻看,在快结尾的部分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内容。
也就是以社会学的角度看性开放文化的好处。
里边罗列了将近五十多条,其中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有以下几条:
1.自由选择性伴侣,可以根据喜好随时更换,以此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
2.保持新鲜感和刺激感,避免长期伴侣关系的厌倦,可以更加稳固社会性的家庭结构;
3.学习不同的性技巧和经验,提升性技能,性技能的提升可以更好满足自己的家庭成员的需求;
4.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性伴侣,扩展人脉;
5.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权,不被单一伴侣限制;
6.提供更多情感支持和陪伴,减少孤独感;
7.可以兼顾工作和生活,不必牺牲一方去追求另一方;
8.有助于探索自我和他人,拓宽视野和认知。
9.打破传统性观念束缚,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0.有助于构建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减少性别歧视和偏见;
11.推动婚姻制度和家庭模式的变革,使个人能自由选择生活形式;
12.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活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13.增加信任感和亲密关系,通过共享性伴侣增进友谊;
14.增强自信和开放心态,克服羞耻心;
15.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和偏好。
16. 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减少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
17.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
18. 促进性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消除性盲区和误解;
19. 推动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性传播疾病;
20. 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自我价值;
认真拜读了导师的研究成果后,我有些惊喜,也有些惊讶。
我惊喜于我的想法和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也许这种方法真的能够改善社会心理疾病的出现,甚至对预防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我惊讶于一向敢说敢做的老师为什么没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付诸实践,公之于众呢。
我疑惑的再次打了电话,导师在电话里只说了两句话却改变了我的未来,让我开始正视自己了。
她说:我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我无法对你之外的任何人产生任何影响。
因为我就是你啊,我是你内心无处宣泄的欲望和对这个世界反抗的呐喊而聚集形成的人,我可以是你的老师,我甚至可以是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但归根结底,我仍旧是你自己。
我只是你犹豫不决时伸出手带你踏出最后一步的契机而已。
我不理解老师在说什么,但随着老师话语的结束,我清晰地从听筒里听到了一句话“您好,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请查询后再拨。”明明刚才还在聊天,怎么就变成了空号?
我赶紧看了一眼电话号码,只见屏幕里赫然显示着我自己的电话号码。
一时间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看着手机,我想要呐喊,我想要求助,但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对了,妈妈,妈妈一定能够给我解答。
我冲出了我的房间,我找遍了整间屋子,却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
但是我瞥到了大厅里,靠着墙的柜子上放着爸爸和妈妈的照片,照片下摆放着三盘水果。
瞬间,我头痛欲裂,慢慢的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一切。
我在实习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只能被迫留在实习的诊所。
而爸爸妈妈也是在我没能照顾他们的时候不幸染上了疫情。
本就有基础病的夫妻二人,在没有人照顾的情况下自然是没能挺住。
而我也因为受不了这打击而开始变得异常。
我从小遇到无论什么问题,都会咨询父母的意见,她们每次都会给我一个完整的建议,我甚至不需要思考,我只需要照着做就好了。
现在他们不在了,但我总会在脑海里会想起他们的建议,而心理学他们不懂,因此我想象出来了一个导师,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提供建议,她总会在合理的时间,以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我的困惑。
也就是说,我因那一次家庭的变故而得了严重的臆想症。
妈妈,导师,这一切都是我臆想的结果。
所以她们其实就是我自己,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其实就是我内心的想法,不受道德约束的价值观。
我的头不痛了,我开始理解了真正的我自己。
我也开始理解了我内心真正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既然如此,那就用我自己绵薄的力量逐步改造这个社会好了。
改造成我心里的理想社会。